中国男篮在刚刚结束的亚洲杯决赛中,虽然未能夺冠,但他们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充沛的血性,让人们不禁想起昔日的“女排精神”。这场比赛的出色表现,无疑离不开主教练郭士强的高明指导和战术安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男篮的这次蜕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前任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过去几年内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如古人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没有姚明的顶层设计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篮球的生态就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试想,如果没有姚明的付出,一些年轻球员甚至可能连进入国家队的大门都没有,比如在国家队中表现突出的王俊杰,或许会被人们遗忘。
尽管姚明已经离开了管理岗位,但他在中国篮球发展上所做的长期努力,如今正逐渐展现出成效。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时隔十年重返亚洲杯决赛的中国男篮,正是对他过往辛勤付出的最有力回报。在姚明推行的众多改革中,CBA联赛施行的工资帽和限薪政策,被许多业内专家和球迷称赞为最具前瞻性的一项。这项政策明确规定,本土球员的最高薪资不得超过600万人民币,从表面上看似乎使球员的收入减少了,但实际上却意外地推动了球员的进步。薪资空间的收窄使得许多有潜力、有抱负的年轻球员不再满足于国内的安逸环境,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更加竞争激烈的联赛。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流动的方向,间接推动中国篮球和世界篮球的接轨。
这种导向性改变在新一代球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北京首钢推出的“雏鹰计划”为例,年仅14岁的曾凡博便是该计划的首批学员,他在次年就前往美国参加高中联赛,并在2019年被ESPN评选为四星高中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子是王俊杰,2019年,他同样在14岁时受邀赴澳大利亚,加入了由NBA与澳洲篮球协会共同成立的“NBA精英计划全球训练中心”。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磨练,王俊杰在2023年的U19世界杯上大放异彩,最终成功收到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如今,王俊杰在国家队的表现可谓惊艳,球迷们甚至调侃称他为“最强暑期工”。这些年轻球员的成长历程,充分反映出姚明时代所倡导的青训体系及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成功。
姚明在中国篮球领域的布局深远而又细致,绝不仅限于职业联赛的改革。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中国篮球的基础上扎下更为坚实的根基。那些看似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工作,实际上对整个篮球人口的基数和发展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即便姚明已经不再担任管理职务,他仍在积极推动个人的篮球慈善事业,继续为这项运动贡献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姚明改革的红利期才刚刚开始,随着在全新体系中茁壮成长的年轻球员逐渐成熟,中国男篮在下一个奥运周期里,很有可能迎来一场人才的井喷式涌现,预示着更加光明的未来。